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認證:
8389
台北股市

0981-868755

02-22508952

廣告連結
QRCode 便捷網址連結

首頁 > 最新消息 > 未上市即時新聞
未上市即時新聞
~ 訊息來源 全部收起全部展開
項次 股票名稱 標題 訊息來源 日期
1 萬寶投顧
摘錄工商A1版
2025-11-19
 台股受到多項不確定因素升溫影響,18日多頭防線潰敗,「殺融資、多殺多、殺當沖」三殺賣壓湧現。加權指數跳水大跌691點,創下今年第七大跌點,27,000點大關失守,成交值擴增至6,727億元,八大公股券商連四買,單日加碼153.12億元。台股專家認為,利空拉回是不錯的進場點,年底作夢、作帳行情可期。

台股18日跟進美股回檔,台積電下跌40元收1,405元,類股跌多漲少,終場跌691點或2.52%收在26,756點。

 證期局副局長高晶萍18日指出,台股與國際股市連動大,近期波動大,但台股18日跌幅在亞股間居中,日股跌3.22%、韓股跌3.32%都較台股的2.52%來得重,目前基本面穩健,金管會將持續關注國際情勢變化,適時再祭出相應措施。

 外資18日賣超台股485.38億元,11月以來大砍2,535.03億元,台指期淨空單再增3,521口至35,047口,是8月21日來新高;投信再賣31.90億元,連五日減碼200.47億元;自營商也加大調整持股部位力道,賣超191.42億元。

 相較之下,八大公股行庫則積極進場護盤,18日共投入153.12億元、連續第四日站在買方。18日上市融資餘額降至3,063.29億元,日減47.62億元,單日減少金額是10月16日以來最大量。

 萬寶投顧總裁蔡明彰表示,美股S&P 500及那斯達克指數皆跌破50日線的關鍵支撐,研判若S&P 500再破6,500點價位,更多追蹤大盤趨勢量化基金(CTA)屆時將轉為賣方,可能引發更大跌幅,若台股周線連三黑,則要提防融資及多殺多賣壓進一步顯現。

 群益投顧研究部副總裁曾炎裕表示,短線市場關注美經濟數據、輝達財報,以及美國聯準會降息動作,若12月10日聯準會利率決策正式出爐後,不確定因素解除,將有利資金回流,加上未來聯準會新主席在政治考量下,預料2026年將有降息4碼空間。

 就整體趨勢來看,曾炎裕強調,利空拉回反而是不錯的進場點,11月修正回檔後,加上正值財報空窗期,12月作夢、作帳行情仍可期。
2 鴻勁
摘錄工商A3版
2025-11-19
 興櫃股王鴻勁轉上市在即,競價拍賣已大幅激起市場熱情,18日公布總得標金額衝上267.97億元,為競拍史上首達百億元以上,每股承銷金額也來到1,495元,超越印能科技初上櫃的1,250元,且有中信銀以近31.87億元取得1,609千股,也寫下歷來罕有金融機構「早鳥」卡位,大手筆參與競拍的情況。

 證交所18日公告鴻勁競價拍賣結果,競價拍賣股數13,198千股,最低得標價格為1,930元、最高得標價格2,285元,得標加權平均價格2,030.37元,實際承銷價格1,495元,皆創競拍史上新高紀錄。

 鴻勁輔導券商為元大證券,先前市場擔憂由於鴻勁在興櫃價格已來到高檔,加上盤面氣氛略有居高思危情況,可能影響競拍熱度。不過從競拍合格投標件數10,161件及合格投標張數40,702張來看,表現毫不遜色,且競拍總得標金額來到267.97億元,以初掛牌來看,也超越先前由禾榮科寫下的82.01億元紀錄,展現吸金人氣。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銀日前公告將以33億元內參與鴻勁競價拍賣,18日結果出爐,以每單位價格1,980.57元取得鴻勁1,609千股,不含手續費共斥資近31.87億元,為台股證券史上少數有金融機構提前在競價拍賣階段就投入大筆金額投資。

 市場人士解讀,由於鴻勁可望成為首檔IPO即入列台股市值前50大的公司,不排除法人機構在有建立部位需求下,選擇提前參與競價拍賣,取得足額持股。

 此外,鴻勁公開申購自17日至19日,承銷張數共3,299張,申購首日吸引約7.32萬張申購單,凍結市場資金達1,094.7億元。
3 台灣證交所
摘錄工商A3版
2025-11-19
 興櫃股王鴻勁轉上市在即,競價拍賣已大幅激起市場熱情,18日公布總得標金額衝上267.97億元,為競拍史上首達百億元以上,每股承銷金額也來到1,495元,超越印能科技初上櫃的1,250元,且有中信銀以近31.87億元取得1,609千股,也寫下歷來罕有金融機構「早鳥」卡位,大手筆參與競拍的情況。

 證交所18日公告鴻勁競價拍賣結果,競價拍賣股數13,198千股,最低得標價格為1,930元、最高得標價格2,285元,得標加權平均價格2,030.37元,實際承銷價格1,495元,皆創競拍史上新高紀錄。

 鴻勁輔導券商為元大證券,先前市場擔憂由於鴻勁在興櫃價格已來到高檔,加上盤面氣氛略有居高思危情況,可能影響競拍熱度。不過從競拍合格投標件數10,161件及合格投標張數40,702張來看,表現毫不遜色,且競拍總得標金額來到267.97億元,以初掛牌來看,也超越先前由禾榮科寫下的82.01億元紀錄,展現吸金人氣。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銀日前公告將以33億元內參與鴻勁競價拍賣,18日結果出爐,以每單位價格1,980.57元取得鴻勁1,609千股,不含手續費共斥資近31.87億元,為台股證券史上少數有金融機構提前在競價拍賣階段就投入大筆金額投資。

 市場人士解讀,由於鴻勁可望成為首檔IPO即入列台股市值前50大的公司,不排除法人機構在有建立部位需求下,選擇提前參與競價拍賣,取得足額持股。

 此外,鴻勁公開申購自17日至19日,承銷張數共3,299張,申購首日吸引約7.32萬張申購單,凍結市場資金達1,094.7億元。
4 元大證券
摘錄工商A3版
2025-11-19
 興櫃股王鴻勁轉上市在即,競價拍賣已大幅激起市場熱情,18日公布總得標金額衝上267.97億元,為競拍史上首達百億元以上,每股承銷金額也來到1,495元,超越印能科技初上櫃的1,250元,且有中信銀以近31.87億元取得1,609千股,也寫下歷來罕有金融機構「早鳥」卡位,大手筆參與競拍的情況。

 證交所18日公告鴻勁競價拍賣結果,競價拍賣股數13,198千股,最低得標價格為1,930元、最高得標價格2,285元,得標加權平均價格2,030.37元,實際承銷價格1,495元,皆創競拍史上新高紀錄。

 鴻勁輔導券商為元大證券,先前市場擔憂由於鴻勁在興櫃價格已來到高檔,加上盤面氣氛略有居高思危情況,可能影響競拍熱度。不過從競拍合格投標件數10,161件及合格投標張數40,702張來看,表現毫不遜色,且競拍總得標金額來到267.97億元,以初掛牌來看,也超越先前由禾榮科寫下的82.01億元紀錄,展現吸金人氣。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銀日前公告將以33億元內參與鴻勁競價拍賣,18日結果出爐,以每單位價格1,980.57元取得鴻勁1,609千股,不含手續費共斥資近31.87億元,為台股證券史上少數有金融機構提前在競價拍賣階段就投入大筆金額投資。

 市場人士解讀,由於鴻勁可望成為首檔IPO即入列台股市值前50大的公司,不排除法人機構在有建立部位需求下,選擇提前參與競價拍賣,取得足額持股。

 此外,鴻勁公開申購自17日至19日,承銷張數共3,299張,申購首日吸引約7.32萬張申購單,凍結市場資金達1,094.7億元。
5 台灣電力
摘錄工商A3版
2025-11-19
美國10月再度降息,儘管後續降息速度不明朗,但11月企業維持既定步伐發債,公司債發行量回溫,10月以來全體公司債加上可轉債僅發出約751.5億元,相較上月僅456.5億元大幅回升,至月底有機會較10月翻倍。其中,包括台積電、台電、鴻海等大咖全進場,三家發債均突破百億,尤其台積電一次發出235億元最大量。

 上半年公司債僅2,902.4億元,下半年公司債規模加溫,7月547億元、8月1,246.9億元,9月更直接爆發至1,521.1億元,連二月衝出千億水準,且9月創下歷史新高,光是第三季就高達3,315億元,已大幅超過上半年水準,進入第四季首月先休兵,10月僅456.5億元,但11月以來已剩下751.5億元。

 根據櫃買中心統計,11月公司債發行量逐步回溫,傳統發債大咖回歸,主要以台積電發債235億元最大量,其次為鴻海發債162.5億元、台電也照既定規劃發債161億元。而金控方面,兆豐金發出50億元。而從11月指標公司債利率觀察,台積電發出5、7、10年券,利率分別低至1.5%、1.53%、1.58%;而台電發出5、7、10年券,利率則為1.6%、1.64%、1.65%;至於鴻海同樣發出5、7、10年券,利率分別為1.67%、1.73%、1.77%。

 以台積電發債利率,相較9月發行的5年券利率1.66%來看,目前發債成本已大幅下降,而台電及鴻海發債利率也呈現下行,在成本減輕下,整體發債意願更高。
6 亞果遊艇
摘錄工商A6版
2025-11-19
看好長期AI大投資帶動下的台灣南方崛起題材,寬量國際(QIC)、富邦證券、亞果遊艇三強聯手,21日共同舉行首屆「S廊帶高峰會」,將舉辦18場企業領袖工作坊,打造出台灣版「Sun Valley Forum」,目標是將南台灣推向產業與資本共贏生態的「亞洲產業創新走廊」,同時正式向全球資本市場介紹南台灣的鉅大投資機會。

寬量國際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指出,「S廊帶高峰會」的S代表兩個字,一是半導體semiconductor,另一個是南方south,全球資源豐富的南方因AI的大投資趨勢,都翻轉為全球快速成長的新區塊。寬量國際期望結合富邦證券和亞果遊艇,共同為台灣南方世代發揮更大價值。李鴻基表示,「S廊帶高峰會」目標就是要打造成台灣版的「Sun Valley Forum」。

富邦證券總經理郭永宜表示,此次響應S廊帶計畫,期望串連台灣製造業的底蘊、科技業的創新力,加上綠能與AI帶來的新經濟動能,展現台灣產業的戰略價值,並推動南台灣成為亞洲產業創新走廊核心。郭永宜強調,富邦證除了協助企業籌資,更透過研究、產業分析與國際資本連結,為企業與投資人建立「共好」生態系,透過這次高峰會,協助台灣企業走向國際。

 亞果遊艇董事長侯佑霖指出,首屆S廊帶高峰會地點選在亞果安平遊艇城舉行,這是極為創新的企業與資本對接模式,亞果遊艇集團以推動台灣海洋休憩為使命,打造台灣海上生活唯一品牌。侯佑霖表示,亞果遊艇集團正積極串接全球遊艇港灣網絡及海洋經濟資源,並將海灣從地理空間轉化為跨界對話與合作樞紐。
7 將來銀行
摘錄工商A 11
2025-11-19
將來銀行、連線銀行(LINE Bank)、樂天銀行等三家純網銀業者,開業4年累計虧損87億元。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王允中表示,今年全年仍將維持虧損狀態,但虧損每年都有下降,為正面現象。其中樂天銀虧損27億元逼近增資紅線,引發關注,他強調,樂天銀有自己的處理方式,金管會尊重其步調,且金管會對純網銀的關懷高於一般銀行。

 金管會公布三家純網銀截至今年9月底的累計虧損金額,將來銀行20億元、LINE Bank 40億元、樂天銀行27億元,合計累虧達87億元;回顧截至去年9月的統計,三家累虧金額為70億元,分別是將來銀行12億元、LINE Bank 35億元、樂天23億元。

 純網銀已連續四年虧損,預期今年仍將維持虧損狀態。不過,王允中強調,三家純網銀的虧損並非營運不佳所致,以國外經驗來看,通常是營運五年以後才能達到規模經濟,開始有盈餘,但五年也並非絕對標準,至少值得注意的是,三家純網銀的虧損逐年下降,為正面現象。

 根據銀行法規定,純網銀虧損只要超過資本額3分之1,需於限期內增資。目前已有2家完成增資,LINE Bank在2022年6月減資25億元進行彌補虧損後增資75億元,今年6月再度增資50億元,實收資本額提高至200億元;將來銀行2023年12月減資26.43億元彌補虧損,再增資26.43億元,實收資本額維持100億不變,

 至於樂天銀資本額100億元,虧損已達27億元逼進增資紅線卻尚未申請增資。對此,王允中指出,金管會已有關切,找過樂天銀多次談話,不過他們並非問題銀行,只是現在尚未轉虧為盈,有提減增資計劃,但未提出時程,他們有自己處理的方式,目前不方便多做說明,金管會尊重他們的步調。

 他強調,每家純網銀都有其發展政策與作法,主觀機關在法規跟業務上,盡量秉持開放態度,業者在法規完備的情形下,可自行決定如何發展其營運規模與模式。金管會皆有向三家純網銀進一步了解其業務發展方向,評估有無可協助之處,不過就像剛出生的嬰兒,需要更多的照顧才會長大,故金管會對純網銀的關懷高於一般銀行。

 目前三家的數位存款帳戶方面,以LINE Bank的221.99萬戶最高,其次是將來銀的50.39萬戶,樂天銀31.31萬戶最少,三家合計超過300萬戶;放款金額方面,以LINE Bank的714億元最高,將來銀310億元第二,樂天銀217億元最後,合計1,241億元。
8 連線商銀
摘錄工商A 11
2025-11-19
將來銀行、連線銀行(LINE Bank)、樂天銀行等三家純網銀業者,開業4年累計虧損87億元。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王允中表示,今年全年仍將維持虧損狀態,但虧損每年都有下降,為正面現象。其中樂天銀虧損27億元逼近增資紅線,引發關注,他強調,樂天銀有自己的處理方式,金管會尊重其步調,且金管會對純網銀的關懷高於一般銀行。

 金管會公布三家純網銀截至今年9月底的累計虧損金額,將來銀行20億元、LINE Bank 40億元、樂天銀行27億元,合計累虧達87億元;回顧截至去年9月的統計,三家累虧金額為70億元,分別是將來銀行12億元、LINE Bank 35億元、樂天23億元。

 純網銀已連續四年虧損,預期今年仍將維持虧損狀態。不過,王允中強調,三家純網銀的虧損並非營運不佳所致,以國外經驗來看,通常是營運五年以後才能達到規模經濟,開始有盈餘,但五年也並非絕對標準,至少值得注意的是,三家純網銀的虧損逐年下降,為正面現象。

 根據銀行法規定,純網銀虧損只要超過資本額3分之1,需於限期內增資。目前已有2家完成增資,LINE Bank在2022年6月減資25億元進行彌補虧損後增資75億元,今年6月再度增資50億元,實收資本額提高至200億元;將來銀行2023年12月減資26.43億元彌補虧損,再增資26.43億元,實收資本額維持100億不變,

 至於樂天銀資本額100億元,虧損已達27億元逼進增資紅線卻尚未申請增資。對此,王允中指出,金管會已有關切,找過樂天銀多次談話,不過他們並非問題銀行,只是現在尚未轉虧為盈,有提減增資計劃,但未提出時程,他們有自己處理的方式,目前不方便多做說明,金管會尊重他們的步調。

 他強調,每家純網銀都有其發展政策與作法,主觀機關在法規跟業務上,盡量秉持開放態度,業者在法規完備的情形下,可自行決定如何發展其營運規模與模式。金管會皆有向三家純網銀進一步了解其業務發展方向,評估有無可協助之處,不過就像剛出生的嬰兒,需要更多的照顧才會長大,故金管會對純網銀的關懷高於一般銀行。

 目前三家的數位存款帳戶方面,以LINE Bank的221.99萬戶最高,其次是將來銀的50.39萬戶,樂天銀31.31萬戶最少,三家合計超過300萬戶;放款金額方面,以LINE Bank的714億元最高,將來銀310億元第二,樂天銀217億元最後,合計1,241億元。
9 樂天銀行
摘錄工商A 11
2025-11-19
將來銀行、連線銀行(LINE Bank)、樂天銀行等三家純網銀業者,開業4年累計虧損87億元。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王允中表示,今年全年仍將維持虧損狀態,但虧損每年都有下降,為正面現象。其中樂天銀虧損27億元逼近增資紅線,引發關注,他強調,樂天銀有自己的處理方式,金管會尊重其步調,且金管會對純網銀的關懷高於一般銀行。

 金管會公布三家純網銀截至今年9月底的累計虧損金額,將來銀行20億元、LINE Bank 40億元、樂天銀行27億元,合計累虧達87億元;回顧截至去年9月的統計,三家累虧金額為70億元,分別是將來銀行12億元、LINE Bank 35億元、樂天23億元。

 純網銀已連續四年虧損,預期今年仍將維持虧損狀態。不過,王允中強調,三家純網銀的虧損並非營運不佳所致,以國外經驗來看,通常是營運五年以後才能達到規模經濟,開始有盈餘,但五年也並非絕對標準,至少值得注意的是,三家純網銀的虧損逐年下降,為正面現象。

 根據銀行法規定,純網銀虧損只要超過資本額3分之1,需於限期內增資。目前已有2家完成增資,LINE Bank在2022年6月減資25億元進行彌補虧損後增資75億元,今年6月再度增資50億元,實收資本額提高至200億元;將來銀行2023年12月減資26.43億元彌補虧損,再增資26.43億元,實收資本額維持100億不變,

 至於樂天銀資本額100億元,虧損已達27億元逼進增資紅線卻尚未申請增資。對此,王允中指出,金管會已有關切,找過樂天銀多次談話,不過他們並非問題銀行,只是現在尚未轉虧為盈,有提減增資計劃,但未提出時程,他們有自己處理的方式,目前不方便多做說明,金管會尊重他們的步調。

 他強調,每家純網銀都有其發展政策與作法,主觀機關在法規跟業務上,盡量秉持開放態度,業者在法規完備的情形下,可自行決定如何發展其營運規模與模式。金管會皆有向三家純網銀進一步了解其業務發展方向,評估有無可協助之處,不過就像剛出生的嬰兒,需要更多的照顧才會長大,故金管會對純網銀的關懷高於一般銀行。

 目前三家的數位存款帳戶方面,以LINE Bank的221.99萬戶最高,其次是將來銀的50.39萬戶,樂天銀31.31萬戶最少,三家合計超過300萬戶;放款金額方面,以LINE Bank的714億元最高,將來銀310億元第二,樂天銀217億元最後,合計1,241億元。
10 富邦產險
摘錄工商A 11
2025-11-19
 產險業2025年前三季產險業財報全出爐,受惠於投資市場回溫與承保損失改善,國內產險獲利普遍較去年同期成長,七家產險獲利逾10億元。

 股市與債市回升帶動投資收益同步改善,使多家產險前三季稅後盈餘大幅提升。依各產險公告中顯示,本國產險以富邦產、國泰產、新光產等三家獲利最亮眼,富邦產在承保面改善與投資收益領先帶動下,稅後淨利突破55億元,前三季獲利表現遠優於同業。

 國泰產、新光產則穩居第二、第三,均受惠於投資資產回升與核保利潤明顯成長,分別繳出28.17億元、26.74億元。另在每股盈餘(EPS) 部分,三大產險同樣保持領先,富邦產、國泰產及新光產每股盈餘分別是17.02元、14.08元及8.46元,而富邦產和國泰產更是金融業中,極少數在前三季即已賺超過1.4個資本額的金融業者。

  除了前三大產險前三季獲利亮麗外,排名前七名前三季獲利都逾1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20.43億元、華南產12.7億元、和泰產險11.08億元、明台產10.98億元等。

 法人表示,國內產險業財報的另一大亮點是「綜合損益全面好轉」。綜合損益不僅反映本業承保損益轉佳外,更重要的是投資收益包括股息、債券、評價利益明顯呈現轉佳的趨勢。

 但外商產險部分前三季獲利表現差異較為分歧,其中美商安達產險的8.25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外商產公司,其次為美國國際(AIG)的1.68億元,但有3家外商產險因規模較小、成本壓力高,其有有2家外商產險前三季呈現虧損狀況,另一家前三季稅後盈餘還不到百萬元。

 但產險市場在今年承保改善以及投資收益回升等雙重有利因素的推動下,普遍呈現全面成長態勢。產險業者預期,只要第四季災損維持可控、股債市維持穩定,全年產險全體業績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11 國泰產險
摘錄工商A 11
2025-11-19
 產險業2025年前三季產險業財報全出爐,受惠於投資市場回溫與承保損失改善,國內產險獲利普遍較去年同期成長,七家產險獲利逾10億元。

 股市與債市回升帶動投資收益同步改善,使多家產險前三季稅後盈餘大幅提升。依各產險公告中顯示,本國產險以富邦產、國泰產、新光產等三家獲利最亮眼,富邦產在承保面改善與投資收益領先帶動下,稅後淨利突破55億元,前三季獲利表現遠優於同業。

 國泰產、新光產則穩居第二、第三,均受惠於投資資產回升與核保利潤明顯成長,分別繳出28.17億元、26.74億元。另在每股盈餘(EPS) 部分,三大產險同樣保持領先,富邦產、國泰產及新光產每股盈餘分別是17.02元、14.08元及8.46元,而富邦產和國泰產更是金融業中,極少數在前三季即已賺超過1.4個資本額的金融業者。

  除了前三大產險前三季獲利亮麗外,排名前七名前三季獲利都逾1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20.43億元、華南產12.7億元、和泰產險11.08億元、明台產10.98億元等。

 法人表示,國內產險業財報的另一大亮點是「綜合損益全面好轉」。綜合損益不僅反映本業承保損益轉佳外,更重要的是投資收益包括股息、債券、評價利益明顯呈現轉佳的趨勢。

 但外商產險部分前三季獲利表現差異較為分歧,其中美商安達產險的8.25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外商產公司,其次為美國國際(AIG)的1.68億元,但有3家外商產險因規模較小、成本壓力高,其有有2家外商產險前三季呈現虧損狀況,另一家前三季稅後盈餘還不到百萬元。

 但產險市場在今年承保改善以及投資收益回升等雙重有利因素的推動下,普遍呈現全面成長態勢。產險業者預期,只要第四季災損維持可控、股債市維持穩定,全年產險全體業績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12 新安東京海險
摘錄工商A 11
2025-11-19
 產險業2025年前三季產險業財報全出爐,受惠於投資市場回溫與承保損失改善,國內產險獲利普遍較去年同期成長,七家產險獲利逾10億元。

 股市與債市回升帶動投資收益同步改善,使多家產險前三季稅後盈餘大幅提升。依各產險公告中顯示,本國產險以富邦產、國泰產、新光產等三家獲利最亮眼,富邦產在承保面改善與投資收益領先帶動下,稅後淨利突破55億元,前三季獲利表現遠優於同業。

 國泰產、新光產則穩居第二、第三,均受惠於投資資產回升與核保利潤明顯成長,分別繳出28.17億元、26.74億元。另在每股盈餘(EPS) 部分,三大產險同樣保持領先,富邦產、國泰產及新光產每股盈餘分別是17.02元、14.08元及8.46元,而富邦產和國泰產更是金融業中,極少數在前三季即已賺超過1.4個資本額的金融業者。

  除了前三大產險前三季獲利亮麗外,排名前七名前三季獲利都逾1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20.43億元、華南產12.7億元、和泰產險11.08億元、明台產10.98億元等。

 法人表示,國內產險業財報的另一大亮點是「綜合損益全面好轉」。綜合損益不僅反映本業承保損益轉佳外,更重要的是投資收益包括股息、債券、評價利益明顯呈現轉佳的趨勢。

 但外商產險部分前三季獲利表現差異較為分歧,其中美商安達產險的8.25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外商產公司,其次為美國國際(AIG)的1.68億元,但有3家外商產險因規模較小、成本壓力高,其有有2家外商產險前三季呈現虧損狀況,另一家前三季稅後盈餘還不到百萬元。

 但產險市場在今年承保改善以及投資收益回升等雙重有利因素的推動下,普遍呈現全面成長態勢。產險業者預期,只要第四季災損維持可控、股債市維持穩定,全年產險全體業績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13 和泰產險
摘錄工商A 11
2025-11-19
 產險業2025年前三季產險業財報全出爐,受惠於投資市場回溫與承保損失改善,國內產險獲利普遍較去年同期成長,七家產險獲利逾10億元。

 股市與債市回升帶動投資收益同步改善,使多家產險前三季稅後盈餘大幅提升。依各產險公告中顯示,本國產險以富邦產、國泰產、新光產等三家獲利最亮眼,富邦產在承保面改善與投資收益領先帶動下,稅後淨利突破55億元,前三季獲利表現遠優於同業。

 國泰產、新光產則穩居第二、第三,均受惠於投資資產回升與核保利潤明顯成長,分別繳出28.17億元、26.74億元。另在每股盈餘(EPS) 部分,三大產險同樣保持領先,富邦產、國泰產及新光產每股盈餘分別是17.02元、14.08元及8.46元,而富邦產和國泰產更是金融業中,極少數在前三季即已賺超過1.4個資本額的金融業者。

  除了前三大產險前三季獲利亮麗外,排名前七名前三季獲利都逾1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20.43億元、華南產12.7億元、和泰產險11.08億元、明台產10.98億元等。

 法人表示,國內產險業財報的另一大亮點是「綜合損益全面好轉」。綜合損益不僅反映本業承保損益轉佳外,更重要的是投資收益包括股息、債券、評價利益明顯呈現轉佳的趨勢。

 但外商產險部分前三季獲利表現差異較為分歧,其中美商安達產險的8.25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外商產公司,其次為美國國際(AIG)的1.68億元,但有3家外商產險因規模較小、成本壓力高,其有有2家外商產險前三季呈現虧損狀況,另一家前三季稅後盈餘還不到百萬元。

 但產險市場在今年承保改善以及投資收益回升等雙重有利因素的推動下,普遍呈現全面成長態勢。產險業者預期,只要第四季災損維持可控、股債市維持穩定,全年產險全體業績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14 明台產險
摘錄工商A 11
2025-11-19
 產險業2025年前三季產險業財報全出爐,受惠於投資市場回溫與承保損失改善,國內產險獲利普遍較去年同期成長,七家產險獲利逾10億元。

 股市與債市回升帶動投資收益同步改善,使多家產險前三季稅後盈餘大幅提升。依各產險公告中顯示,本國產險以富邦產、國泰產、新光產等三家獲利最亮眼,富邦產在承保面改善與投資收益領先帶動下,稅後淨利突破55億元,前三季獲利表現遠優於同業。

 國泰產、新光產則穩居第二、第三,均受惠於投資資產回升與核保利潤明顯成長,分別繳出28.17億元、26.74億元。另在每股盈餘(EPS) 部分,三大產險同樣保持領先,富邦產、國泰產及新光產每股盈餘分別是17.02元、14.08元及8.46元,而富邦產和國泰產更是金融業中,極少數在前三季即已賺超過1.4個資本額的金融業者。

  除了前三大產險前三季獲利亮麗外,排名前七名前三季獲利都逾1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20.43億元、華南產12.7億元、和泰產險11.08億元、明台產10.98億元等。

 法人表示,國內產險業財報的另一大亮點是「綜合損益全面好轉」。綜合損益不僅反映本業承保損益轉佳外,更重要的是投資收益包括股息、債券、評價利益明顯呈現轉佳的趨勢。

 但外商產險部分前三季獲利表現差異較為分歧,其中美商安達產險的8.25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外商產公司,其次為美國國際(AIG)的1.68億元,但有3家外商產險因規模較小、成本壓力高,其有有2家外商產險前三季呈現虧損狀況,另一家前三季稅後盈餘還不到百萬元。

 但產險市場在今年承保改善以及投資收益回升等雙重有利因素的推動下,普遍呈現全面成長態勢。產險業者預期,只要第四季災損維持可控、股債市維持穩定,全年產險全體業績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15 國泰產險
摘錄工商A 11
2025-11-19
機車族保障意識升溫,強制險外加責任險與超額險成新趨勢。產險業者指出,僅投保強制汽機車責任險已不足以因應現今交通環境的高風險,第三人責任險與超額責任險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隨著道路風險增加,產險業者提醒,強制汽機車責任險僅是法律規定的最低保障,用以支付事故中第三人受傷或死亡的部分醫療費用,但不包含財產損失,也無法涵蓋重大車禍的龐大賠償需求。若僅投保強制險,一旦發生重大事故,理賠極易超過上限,後續差額必須自行負擔,甚至可能需要進入協調或訴訟程序,對民眾造成沉重負擔。

 旺旺友聯、新光產等產險業者指出,目前近九成汽車保戶會加保第三人責任險且約六成會進一步加保超額責任險;反觀機車族,第三人責任險投保率僅約六成,超額責任險更僅三成,保障程度遠低於汽車族。隨著市場對高額維修費與大型事故賠償風險的認知提升,機車族投保比例近年雖呈上升趨勢,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產險業者指出,近年民眾購買進口車比例提高,即使輕微擦撞也可能造成高額維修費,這也是責任險與超額責任險需求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泰產險表示,除了強制險之外,建議加保第三人責任險,一旦超出強制險可賠償範圍時,就由第三人責任險來賠,彌補強制險的不足。

 另外,路上名車到處跑,記得加上超額責任附加條款,否則意外發生時,將會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最後若想保障自己的醫療費用,還要加保駕駛人傷害險,提供更完整的保障。

 在保障意識提升的市場趨勢下,產險公司也陸續推出更完整的機車保障方案。泰安產險在近日即推出的「金騎保障」系列,即以四大面向防護(駕駛人、乘客、第三人、車輛)為核心設計理念,提供高額且多層次的保障。

 以C方案為例,內容包括駕駛人傷害險(含自摔)身故200萬元、醫療20萬元;乘客責任險體傷100萬元;第三人責任險體傷每人200萬元、每事故400萬元、財損30萬元;第三人慰問金體傷每人1萬元、身故每人5萬元;超額責任險有醫療、身故及財損共1,000萬元。
16 泰安產險
摘錄工商A 11
2025-11-19
機車族保障意識升溫,強制險外加責任險與超額險成新趨勢。產險業者指出,僅投保強制汽機車責任險已不足以因應現今交通環境的高風險,第三人責任險與超額責任險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隨著道路風險增加,產險業者提醒,強制汽機車責任險僅是法律規定的最低保障,用以支付事故中第三人受傷或死亡的部分醫療費用,但不包含財產損失,也無法涵蓋重大車禍的龐大賠償需求。若僅投保強制險,一旦發生重大事故,理賠極易超過上限,後續差額必須自行負擔,甚至可能需要進入協調或訴訟程序,對民眾造成沉重負擔。

 旺旺友聯、新光產等產險業者指出,目前近九成汽車保戶會加保第三人責任險且約六成會進一步加保超額責任險;反觀機車族,第三人責任險投保率僅約六成,超額責任險更僅三成,保障程度遠低於汽車族。隨著市場對高額維修費與大型事故賠償風險的認知提升,機車族投保比例近年雖呈上升趨勢,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產險業者指出,近年民眾購買進口車比例提高,即使輕微擦撞也可能造成高額維修費,這也是責任險與超額責任險需求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泰產險表示,除了強制險之外,建議加保第三人責任險,一旦超出強制險可賠償範圍時,就由第三人責任險來賠,彌補強制險的不足。

 另外,路上名車到處跑,記得加上超額責任附加條款,否則意外發生時,將會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最後若想保障自己的醫療費用,還要加保駕駛人傷害險,提供更完整的保障。

 在保障意識提升的市場趨勢下,產險公司也陸續推出更完整的機車保障方案。泰安產險在近日即推出的「金騎保障」系列,即以四大面向防護(駕駛人、乘客、第三人、車輛)為核心設計理念,提供高額且多層次的保障。

 以C方案為例,內容包括駕駛人傷害險(含自摔)身故200萬元、醫療20萬元;乘客責任險體傷100萬元;第三人責任險體傷每人200萬元、每事故400萬元、財損30萬元;第三人慰問金體傷每人1萬元、身故每人5萬元;超額責任險有醫療、身故及財損共1,000萬元。
17 家樂福
摘錄工商A 13
2025-11-19
統一集團收購台灣家樂福歷經二年多,收購價終於拍板,統一企業、統一超商18日同步重訊公告,台灣家樂福案最終交易價金為301億元,較原先預估的交易價金減少約10億元。

 統一、統一超於2023年6月30日分別完成回購49.5%、10.5%台灣家樂福股份,依照股份買賣協議條款及台灣家樂福現金及其他協議項目實際增減情況核定的最終交易價金約301億元,較原先預估之交易價金減少約10億元。

 統一集團二年多前併購台灣家樂福案,當時給付交易價金約10.0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11.64億元),事實上比2022年簽約價金290億元還高出約21億元,二年後依照股份買賣協議條款及台灣家樂福現金及其他協議項目實際增減情況核定的最終交易價金約301億元,則是最後精算結果。

 由於兩年多來311.64億元已陸續由統一企業、統一超商分批付帳,最後退還的10億元如何認列,將與會計師討論後再確定。

 統一集團併購台灣家樂福,自2024年起家樂福開始併入統一集團合併財報,統一集團董事長羅智先曾表示,在買下家樂福後初期出現虧損是正常的,主要因為併購過程中認列高額的一次性費用,特別是楊梅物流中心大火的損失,及在交接期間認列最高標準的會計費用。

 此外,在併購前後的過渡期,家樂福的營運曾因出售案而停頓也影響營收等,然去年上半年起,家樂福營運已呈現獲利,且今年起串連集團uniopen平台與集團卡,也使得統一集團零售版圖完整,提供更多元化的產品選擇與更便利的零售體驗,以提升消費者的整體服務價值。

 統一集團近年加大加速在銷售通路領域的投資布局,除收購台灣家樂福外,去年9月也斥資約30億元,買下Yahoo台灣電子商務業務合資公司8成股權,今年1月認購PChome私募6萬多張,拿下3成股權成為最大股東,藉此擴大在電商通路的版圖。
18 全聯實業
摘錄工商A 13
2025-11-19
有鑑於夜間訂單需求強勁,全聯18日宣布原本僅雙北4店提供「小時達」24小時外送服務,自11月起追加桃、竹、中、南、高等五門市24小時不間斷外送生鮮雜貨需求;家樂福全台量販有9間24小時店有「家速配」服務,超市有133間夜間家速配外送服務。

 根據全聯數據顯示,小時達夜間訂單需求強勁,占整體訂單量3成,顯示消費者夜間的消費情境多元,涵蓋夜貓族、夜班族,及臨時有生活補給需求的家庭等廣泛客群。

 其中人氣銷售商品包括飲料、冷乳飲品類、麵製品(含泡麵)、零食餅乾類,顯示夜間時段消費者傾向購買簡易烹調、可快速食用的商品。

 過去小時達僅在雙北地區4店提供24小時外送服務,此次新增了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指定5門市,補齊六都版圖。

 家樂福自2023年起陸續推出家速配,全台量販有9家提供24小時外送、1小時到貨的服務,超市則有133間夜間家速配外送服務(凌晨3~5時除外)。

 量販龍頭好市多也是自今年起攜手Uber Eats推出外送服務,推出全新的「採買外送」行程選項,外送員在接到訂單後,親自進入好市多賣場揀貨、打包及結帳,最後將商品外送到消費者指定地點,但配送服務時間未擴及24小時。
19 家樂福
摘錄工商A 13
2025-11-19
有鑑於夜間訂單需求強勁,全聯18日宣布原本僅雙北4店提供「小時達」24小時外送服務,自11月起追加桃、竹、中、南、高等五門市24小時不間斷外送生鮮雜貨需求;家樂福全台量販有9間24小時店有「家速配」服務,超市有133間夜間家速配外送服務。

 根據全聯數據顯示,小時達夜間訂單需求強勁,占整體訂單量3成,顯示消費者夜間的消費情境多元,涵蓋夜貓族、夜班族,及臨時有生活補給需求的家庭等廣泛客群。

 其中人氣銷售商品包括飲料、冷乳飲品類、麵製品(含泡麵)、零食餅乾類,顯示夜間時段消費者傾向購買簡易烹調、可快速食用的商品。

 過去小時達僅在雙北地區4店提供24小時外送服務,此次新增了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指定5門市,補齊六都版圖。

 家樂福自2023年起陸續推出家速配,全台量販有9家提供24小時外送、1小時到貨的服務,超市則有133間夜間家速配外送服務(凌晨3~5時除外)。

 量販龍頭好市多也是自今年起攜手Uber Eats推出外送服務,推出全新的「採買外送」行程選項,外送員在接到訂單後,親自進入好市多賣場揀貨、打包及結帳,最後將商品外送到消費者指定地點,但配送服務時間未擴及24小時。
20 漢來飯店
摘錄工商A 13
2025-11-19
第四季高雄因有多場大型演唱會舉行,加上近期政府普發萬元現金等利多加持,高雄飯店住房狀況持續加溫,多數飯店平均住房率可達8成,甚至飆高至9成,飯店餐飲也因為配合普發現金祭出優惠,營業額呈現增加趨勢。

 高雄福華大飯店表示,今年10月有三個連假,沒有連假的周末又是Blackpink的演唱會,推升單月平均住房率達到8成以上。餐飲部分也因連假的帶動,多了很多家庭聚餐,周末餐廳一位難求,加上第四季的農曆好日子也不少,喜宴舉辦也挹注了不少營收。

 高雄萬豪酒店則表示,演唱會帶來的人潮,及近期政府普發萬元的利多,讓第四季的住房與餐飲營收年增約15%。

 高雄日航酒店第四季的住房與餐飲業績也同步成長,特別是適逢酒店開幕一周年推出多項優惠,吸引不少旅客入住用餐,平日平均住房率達80%以上,假日皆為滿房。高雄至年底仍有多場大型活動,預期帶動整個城市觀光及住房。

 承億酒店表示,第四季高雄除多場大型演唱會外,還有許多活動推出,吸引大量旅客與市民到訪,也帶動旅宿需求持續攀升,整體住房率自10月起穩定維持在8成以上。11月普發萬元後,進一步推升旅遊與消費需求,不僅訂房量持續成長,餐飲業績自10月起亦突破千萬元。

 高雄漢來10月以來平均住房率已超過8成5,10月住房率逼近9成,創下近年新高。在演唱會經濟與大型活動帶動下,11至12月旅客提前卡位的情況明顯增加。

 漢來指出,第四季也是企業會議、訓練與尾牙旺季,企業訂房量同步成長。多重因素相互加乘下,第四季住房率持續高檔。
 
第 1 頁/ 共 24 頁( 461 筆)
免責聲明:
本站為未上市、興櫃股票資訊分享社群網站從不介入任何未上市股票買賣、交易,相關資訊若與主管機關資料相左以主管機關資料為準
內容如涉及有價證券或商品相關之記載或說明者,並不構成要約,使用者請自行斟酌,若依本資料交易後盈虧自負。
 
回到頁首